南水北调工程滚滚济京水水从汉江来

2017-11-07 来源:


南水北调工程滚滚济京水水从汉江来


随着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搬迁的全面结束,这项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完成了一个节点性的工作,进入下一阶段的蓄水、通水前准备。按照计划,两年后甘甜的江水将顺着修筑好的引水渠,沿太行山脉脚下穿过干渴的华北平原直抵北京。

朔流南下,千里汉江穿巴山越秦岭与其最大支流丹江汇合,谓之丹江口,在这里形成了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的亚洲最大的人工湖呈V字形的丹江口水库,随着蓄水位从157米加高到170米,水域面积将超过1000平方公里。

滚滚济京水,从此而来。

又见丹江口

两年前,记者曾赴河南淅川采访南水北调出水口陶叉。从引水渠渠首陶叉南眺,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淼,碧水接天;而今从丹江口大坝乘汽轮北行,至与河南淅川交界处时宽达20公里,有“小太平洋(601099,股吧)”之称。

“南水北调,关键在水质。”这是在库区随处可见的一条标语。

“PH值,类;氨氮,类;溶解氧,类……”这是记者在丹江口市环保局看到的近期一份《丹江口水库环境监测周讯》,五项常规监测中三项达到了国家类标准,两项达类标准。近年来,随着环境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,丹江口水库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,“目前丹江口市境内库区水质27个监测项目中,90%的时段都属于国家类标准。”丹江口市环保局副局长张卫东说。

为了保护一库清水,十堰关停了100多家污染企业,加强生态建设力度,累计完成退耕还林、荒山造林209万亩,十堰森林覆盖率达到53%,超过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30%。同时,十堰加大污水治理力度,筹建了三个污水处理厂,日处理能力达到近30万吨,使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0%以上。

不仅市区,连环库乡镇也在建污水处理厂,“以六里坪镇为例,该镇日产污水6000吨,镇上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一万吨。”丹江口市环保局副局长魏庆九说,“这样的污水处理厂,我们计划建十几个,争取在库区送水前全面完成。”

针对人口较少、不宜建污水处理厂的环库农村,丹江口市从2010年开始开展环境连片整治,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24套。“处理后污水达一级B标准,可用于农业灌溉。”丹江口市环保局副局长夏庭平介绍,这样的污水处理系统,将对环库农村实现全覆盖。

库区农民大多种植经济作物,施用的化肥等化学制品,经雨水冲刷进库会影响水质,“这些我们也考虑到了,相关部门正在调研,争取早日改种无公害作物。”夏庭平说。

红绿一线间

从湖北黄冈一路向西,穿江汉平原,过长江涉汉水,经襄阳随州直抵十堰。这是一条红色征途,上个世纪三十年代,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出发一路征战,经由该条线路抵达陕西四川交界处,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,将革命战争从东南引向西北。这也是一条绿色旅程,18万库区移民告别故土亲人,沿着该线一路从西向东奔赴新生活。 
    在中国,没有一座城市像湖北十堰,为了一库清水无私奉献做出巨大牺牲。半个世纪前修建丹江口水库,郧阳、均州两座千年古城被淹没,38.7万亩耕地沉入水底,29.7万人远离故土。进入新世纪,大坝加高,库容增大,十堰全境又有18.2万人、13座城镇必须迁移。半个世纪来,总人口350万的十堰共动迁移民47万人,其中丹江口市46万人口中有16万多人成为移民,一个城市动迁了三分之一的人口。
 

库区移民,并不都是在老少边穷地区。比如距离十堰只有30公里的孙家湾,史料记载这里是河南香客朝拜武当的必经之地,当年辐辏四方,商贾云集。“一条长长的石板街,两边都是商铺,院落之间有高高的马头墙分隔,”说起家乡,四十多岁的彭玫笑得让人动容。作为十堰市的蔬菜基地,孙家湾人生活富足,彭玫一家还在十堰汽车城开了个修理厂,规模最大的时候同时雇用20多人。

然而,只要在172米线下,再好的地方也要动迁。就这样,彭玫和丈夫丰庭彦迁到了武汉东西湖区红星三角村,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703人,一个3000人的大村落被拆分到了湖北几个地方。“兄弟姐妹都在十堰,以后年节我们就得回去了。”彭玫无奈地说。

和彭玫一家类似的还有动迁到黄冈市团风县黄湖移民新村的赵久福,六个兄弟姐妹就他一户迁来这里,八十多岁的老父母也留在了老家郧县余嘴村。黄冈市团风县黄湖移民新村是湖北最靠东边的移民安置点,从黄冈到十堰,记者乘车全程高速,仍需花费近十个小时。

“在老家我有100多亩河滩地,100多亩山地,还有十几亩橘园。”赵久福说,而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带,他家只分到了1.5亩地,这个数额还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.05亩。

变化也不仅仅只在农村。丹江口电视台记者陈永胜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一次他乘三轮车出去办事,交谈中,他发现三轮车夫以前竟是丹江口印刷厂的副厂长。由于关停企业,十堰每年永久性损失10亿多税源,新增下岗人员5万多人。

战争年代,鄂西北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牺牲;如今,为了造福北方,鄂西北再次奉献自己的家乡。

节水报恩情

大多数人都不知道,在繁忙的北京西四环环路下,距离五棵松地铁站的底板仅3.67米处,有一条与环路平行的地下水道,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暗涵工程的一部分,两年后,从丹江口调来的10亿立方米清流将通过这条水道进入京城。

“去过北京吗?”大多数移民都摇摇头。和他们一样,负责移民工作的均县镇党委副书记王定强也没去过北京。但他有个心愿,家乡的水调往北京后,他要带上老婆孩子去北京喝一口家乡水:“看着水流到北京去,没有后悔。”

两年后,饱含南方气息的一库清水就要润泽北方干渴的土地。一直关注调水的作家梅洁用诗一样的语言解释她写作《汉水大移民》的原因:“知道了,就会明白这三千里北上的江水里流淌着多少鲜活、悲壮的生命信息;知道了,就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爱与奉献的水滴!”

而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钱易教授则一直呼吁节水:“南水北调的水到了北京后一定要防止浪费,不能在水源充足了以后再提高水指标,一定要节水优先,把用水指标降下来。”